跳转到主要内容

須彌山與四大部洲神話:蘇迷嚧山是喜馬拉雅山、岡仁波齊山或是崑崙山,探討佛教忉利天三十三天 | Sumeru & Dvipa

chuersong 提交于 周四, 09/23/2021 - 07:41

須彌山立體結構圖

 

須彌山(梵名為 Sumeru,簡稱 Meru)為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之宇宙論中最高的神山,日月之所迴泊,印度眾神的居所。須彌山又譯為蘇迷嚧山、蘇迷盧山、彌樓山、妙高山或妙光山。須彌山翻譯成蘇迷嚧山是採用音譯,而須彌的本意是妙高、妙光或積善,妙高山或妙光山是採用義譯。梵文Su意指Excellent或Wonderful,所以Sumeru翻譯為妙高山。

印度教的宇宙觀認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圍繞須彌山又分為天界、空界、地界,天界即提婆界,天人與眾神居住。

佛教認為世界圍繞須彌山而成,須彌山及以上爲天界,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而欲界天又分為地居天和空居天。須彌山以上的虛空,每一層天都屬於空居天,在此居住的天人稱爲空居天人。佛教認為須彌山由下向上共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合稱佛教二十八天。

按佛教說法,凡人流傳的神仙大部分住在須彌山及其以下的地居天,例如四天王住在須彌山山腰,忉利天之主帝釋天或天庭之主住在須彌山頂。然而,菩薩與創世主則是住在須彌山以上的空居天,例如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兜率天,創世主大梵天王居住在色界初禪天,高等級的混沌大道運行在無色界天。

須彌山以下地層由淺至深是由金輪、水輪與風輪所組成,這牽連世界組成物質與滅世末日之說。根據佛教《起世經》,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於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形成盤狀堅固無比的大氣層,此即為風輪。大氣層上空由風所集,逐漸成雲雨,下降形成不往外溢的水層,周圍並有風為牆持住水層,此即水輪。水輪的表面,由於眾生的業風,逐漸形成表膜,其中七分之二為黃金層,七分之五為水層,此即為金輪。

人類生存的世界是由風(即空氣)、水、火、土四大元素所構成,但四元素其中最重要兩個原始元素為風與水,也就是火與土可由風與水合成。若上帝滅世,火劫滅世,人類消除;水劫滅世,生物滅亡;風劫滅世,世界解體。

佛教認為每大劫必終於一災,或火災,或水災,或風災。依南宋僧人釋志磐著作《佛祖統紀》,一小劫約人間一千六百萬年;一中劫為二十小劫,約人間三億年;一大劫為四中劫,約人間十三億年。

但印度教認為創世主梵天的一年稱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即人間三百一十一兆四百億年。

印度教認為大地有「七洲」呈同心圓圍繞,而洲與洲之間則是以大海隔開。佛教認為大地有四大洲像蓮華,須彌山在中間,四大洲像四花瓣圍繞須彌山,東邊是勝身洲,西邊是牛貨洲,南邊是贍部洲,北邊是俱盧洲。須彌山與外圍八山、八海合稱「九山八海」,九山是須彌山、持雙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小鐵圍山。

《西遊記》小說引用佛教說法,並修改四大洲名稱,東邊是東勝神洲,西邊是西牛賀洲,南邊是南贍部洲,北邊是北俱盧洲。南贍部洲是人類主要居所,其他三洲居住非人族,如神仙、妖族與巨人。《西遊記》小說的南贍部洲是指現今的亞洲大陸,西牛賀洲是神魔居所與佛國之地,北俱盧洲是巨人住所,東勝神洲則是太平洋眾島嶼。

印度教與佛教的須彌山說法,其實與基督教的天堂說法有很多相似處,三教都是以地球為中心觀看宇宙,並依照巴比倫天文學及托勒密的地心說(即天動說)做為基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皆圍繞地球運轉,須彌山就是太陽系的中心,創世主在太陽系的中心管理地球。

中世紀的天主教教會接納天動說為世界觀的「正統理論」,以月、水星、金星、日、火星、木星、土星距離地球由近至遠排列出七個天堂,即七重天學說。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稱為「創紀錄的行星」,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並不是金星。

古中國有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即「論天三家」。由於古代天文學並沒有發現到太陽系的海王星和天王星,除已知的日、月、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之外,再加羅睺星、計都星(兩顆虛擬星),完成九重天學說。中國人認為九是極限數字,九重天才是天之極限,基督教上帝住在七重天之上,而道教天帝住在九重天之上。

古印度占星學將計都(即月球降交點)與羅睺(即月球升交點)、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合稱「九曜」。道教對於九曜星君有兩種說法:其一為金德星君、木德星君、水德星君、火德星君、土德星君、太陽星君、太陰星君、計都星君、羅喉星君,同古印度占星學;其二為:北斗七星再加洞明星和隱元星。

在二十世紀,一般佛教徒認為須彌山位在地球,台灣的印順法師認為須彌山可能最早是指喜馬拉雅山;也有認為是指岡仁波齊山。藏傳佛教和印度教視岡仁波齊山為聖山,因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滅世主濕婆神住在岡仁波齊山,這裡也是瑜珈修行者的時空靈場。

在佛教傳說中,南贍部洲為人類的起源地,南贍部洲人類最多活一百歲,但北俱盧洲巨人可活至一千歲。直至二十一世紀起,有佛教徒提出更先進的須彌山理論,假設南贍部洲是地球,至於其他三洲是宇宙行星住外星人。新學說在台灣已有佛學大師表態支持,如此一來,須彌山更是從太陽系的中心提升至銀河系的中心,創世主在九重天之上銀河系的中心管理地球。

從地心說角度來看,須彌山是指地球的地心軸,Meru是地心中央,須彌山穿出北半球稱為Sumeru,須彌山穿出南半球稱為Kumeru。按耆那教說法,世間一共有五座迷嚧山(meru),都位於人類所居住的大洲。中央的叫做「善見」,位於火焰樹洲東部的叫做「尊勝」,西部的叫做「不動」,位於青蓮花洲東部的叫「堅定」,西部的叫「電光」。「善見」比其他四座山稍微要高,所以叫做蘇迷嚧山(Su-meru),而其餘四座只是迷嚧山。

按佛教說法,忉利天之主帝釋天居住在須彌山頂的善見城,也就是帝釋天宮,在天宮四周有北方八天、東方八天、南方八天、西方八天,五區在忉利天以平面發展,合稱佛教三十三天。耆那教將五座迷嚧山設定在南贍部洲,而佛教將須彌山忉利天五座山峰設定為三十三天。

世界上確實有高山以Meru命名:印尼的塞梅魯火山(Mount Semeru)是爪哇島上的最高峰,海拔高度3,676米,這火山也被稱為Mahameru,名字取自印度教宇宙學的神山Meru。另有非洲坦尚尼亞的梅魯火山(Mount Meru),這座海拔4,566米的活火山是非洲第十大高山,也以Meru命名。

東亞傳統建築的須彌座(Sumeru Pedestal)也是由須彌山而來,須彌座是東亞傳統建築和雕塑的基座,宮殿、寺廟、塔、華表、石碑、石獅子、門墩都有須彌座造型。須彌座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寬,中間逐層收窄,中間最窄的一層,稱為束腰,束腰之下為仰蓮花層,束腰之上層為伏蓮花。

須彌山唸作蘇迷嚧(Sumeru),與蘇美爾(Sumer)唸起來相似,但阿卡德語的蘇美爾也唸成Sumeru。蘇美爾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其開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五百年,早於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蘇美爾文明在約公元前兩千年結束,被亞摩利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而巴比倫天文學也是繼承蘇美爾文明的天文曆法技術。

蘇美爾文明是最早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建立的文明,統治範圍是現今伊拉克巴格達及波斯灣地區。然而,蘇美爾人並非白種的印歐人,而是黑頭髮的黃種人,蘇美爾人並宣稱他們的祖先來自東方高山。據新的觀點,蘇美爾人語系與漢藏語系同屬得內-高加索語系,且蘇美爾人與藏人的DNA諸多相似,因此推論蘇美爾人的祖先可能來自青康藏高原。

如果說蘇美爾人來自青康藏高原,與蘇美爾同音的蘇迷嚧應是指青康藏高原群峰,喜馬拉雅山與岡仁波齊山都能解釋成須彌山,甚至元始天尊居住的崑崙山也可能是須彌山。依照耆那教說法,世間一共有五座迷嚧山,只是最高一座稱為蘇迷嚧山。

根據古人繪畫之南贍部洲圖,南贍部洲以雪山阿那達池為中心,東起中土青州(山東),西至波斯鹹海,南至印度河與阿拉伯海,北到蒙古瀚海,所以說喜馬拉雅山(古稱雪山)、岡仁波齊山、崑崙山,甚至天山與興都庫什山,也就是青康藏高原再加上帕米爾高原都涵蓋在須彌山範圍,完全符合西遊記小說的地圖設定。

中國陰陽家依五行思想衍生五色帝之說,五色帝即東方青帝、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與北方黑帝。道教則有五方天帝之說,套用上古君主人格化五位天帝,五方天帝又分為先天五帝和後天五帝。

有關佛教帝釋天之說與道教五方天帝之說,兩者出處不同本不相容。中國自宋朝以後佛道兩派融合,但忉利天到底是居住一位天帝還是有五位天帝,一直是未解之謎。但若須彌山是指五座迷嚧山,五方天帝則可解釋成五座迷嚧山上各有一名天帝居住,便能相容解釋道教三十六天與佛教二十八天、佛教三十三天的諸天序列。

 

須彌山與四大部洲神話 - 全文語音朗讀

本視頻由 [宋冶神話歷史演義] 提供

 

Copyright © 2011-2024 www.ichu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 Chuersong 維護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