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亦稱無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當作者身份不明時,書籍作者欄通常會顯示佚名。不過,當網路小說作者身份不明時,作者欄會出現不詳,但近年來,奇特的是不詳竟然取代佚名成為熱門網路小說作者。
中國章回小說的四大奇書,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四本經典文學作品。四大奇書除《三國演義》確定由羅貫中獨立撰寫之外,另外三本奇書的作者歸屬都有爭議性及多種可能性。
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曰:「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四大奇書是由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所定。清代前期書店流傳此說法,清中期乾隆年間逐漸確立,民國時期的知名作家魯迅贊同。
《水滸傳》,又名《江湖豪客水滸傳》,施耐庵著作,中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以梁山聚義為主題,用白話文作為寫作語言。水滸原有百回本或一百二十回本,清初金聖歎刪改成七十回本。
有關《水滸傳》作者,最廣泛認可的說法是施耐庵,但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百回的《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觀點是全書為施耐庵撰寫,再由羅貫中整理編輯。其他說法是《水滸傳》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或者簡本是羅貫中著,繁本是施耐庵著。
施耐庵與羅貫中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施耐庵死前並沒有出版《水滸傳》,其手稿託付給羅貫中,至於最終百回定稿本多少章節出自施耐庵或出自羅貫中,沒法區分清楚,只能說全書由羅貫中整理完成,後經金聖歎刪減為七十回本。
施耐庵是公元一二九六年生,羅貫中是一三二零年生,兩人相差二十四歲。施耐庵是一三七二年去世,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三九八年去世,羅貫中是一四零零年去世。
三國演義》現留最早版本是公元一五二二年(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成書年代集有極大爭議,主流支持「明代嘉靖說」,約公元一五二四年。現已很難考據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真正的最早出版時間。
施耐庵與羅貫中都有參加過元末起義,但他們加入張仕誠軍隊擔任幕僚,後來對於張仕誠失望而相繼離開,最終朱元璋擊敗張仕誠和陳友諒後取得天下,並在公元一三六八年建立明朝。
施耐庵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回到老家江蘇撰寫《江湖豪客傳》,他的門人羅貫中建議書名改成《水滸》,施耐庵認為《水滸》指水邊表達政治在野所處心態,也符合施耐庵的心態,因此施耐庵同意羅貫中的建議而更改書名。
後來,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禁錮,於是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溫幫忙營救。經過一年多後,施耐庵終於出獄。羅貫中僱船送他回興化。但是由於施耐庵途中染病,羅貫中陪伴他在淮安養病。
施耐庵去世後羅貫中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找人刻印,但無人敢承印《水滸傳》。羅貫中只好到杭州暫時住下。羅貫中是在施耐庵死後才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在完成《三國演義》後再進行《水滸傳》稿件修訂與增補。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著作,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四大奇書」之中,以《三國演義》最能深入民心,流傳最廣。
至於《金瓶梅》,中國史上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亦是明代流行的艷情小說。作者姓名不詳,只知筆名為蘭陵笑笑生。基本上,傳統的高級文人當然是入仕為官,只有低級文人才會寫艷情小說,所以用筆名蘭陵笑笑生撰寫《金瓶梅》,完全可以理解。
《金瓶梅》,全名《金瓶梅詞話》,蘭陵笑笑生著作,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白話章回小說,情節源於水滸傳。書名取書中人物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名字各一字而來。《金瓶梅》是向《水滸傳》致敬的番外篇。
《金瓶梅》傳播開來之後,學術界對於其作者一直有不同觀點,有五大說:王世貞說、屠隆說、徐渭說、李開先說、王稚登說。
歷史上最早提及《金瓶梅》的文獻為嘉興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認為應當是嘉靖朝時寫成。鄭振鐸考證了作者在書中引用的其他明代文學作品等,發現引用的書都是在萬曆朝才開始風行,也就推定其成書時間當在萬曆年間。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毛澤東評論《金瓶梅》與《紅樓夢》,說道:「中國小說寫社會歷史的只有三部:《紅樓夢》、《聊齋志異》、《金瓶梅》。《金瓶梅》是《紅樓夢》的祖宗,沒有《金瓶梅》就寫不出《紅樓夢》。」
《西遊記》,又名《西遊釋厄傳》,中國古典神魔小說,以唐代玄奘法師去天竺取佛經為故事的源頭。
《西遊記》作者眾所皆知是由明朝作家吳承恩撰寫,但這其實是《西遊記》電視連續劇與電影傳輸給觀眾的刻版印象。事實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作者。唯有明代萬曆二十年刊刻的世德堂本署名「華陽洞天主人校」,但仍然沒有說明作者究竟是誰,也沒說華陽洞天主人是誰。
不管您是重回清朝當個王爺或是當個草民,清朝文人公認《西遊記》作者是丘處機。你別懷疑穿越時空聽錯,全真七子排行第二的丘處機是當時公認《西遊記》作者。
由於清代刊行的《西遊證道書》,卷首有一篇序,署名元代文人虞集。序文講:「有衡岳紫瓊道人持老友危敬夫手札來謁,余於流連浹月。道人將歸,乃出一帙示余曰:『此國初邱長春所纂《西遊記》也,乞公一序以傳。』,指明作者就是全真道教的丘處機。
另外,丘處機精通道教仙術,有資格寫出大鬧天宮的神仙打架情節;《西遊記》有很多煉丹的術語,有些段落剽竊自全真教經典,煉丹正是丘處機的強項。
《長春真人西遊記》是道教全真派道士李志常撰寫的一本遊記,記述其師丘處機和弟子應成吉思汗之邀遠赴中亞途中的見聞。《長春真人西遊記》書名有西遊記三字,與唐三藏西遊路線重疊,使人誤解丘處機是《西遊記》作者。
但問題是丘處機是南宋人,他是否能像張三豐一樣可活到一百多歲至元朝末年,再由弟子替他在明朝出版《西遊記》,看來這是時空錯亂的不可能任務,所以民國初年文人都放棄這個說法。
假如丘處機不是《西遊記》作者,那麼誰才是《西遊記》真正作者。第一個提出「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的人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古文字和考古學家吳玉搢,也是吳承恩的同鄉。吳玉搢在研究大量材料和傳說後認爲「華陽洞天主人」應該是吳承恩,即吳承恩寫了《西遊記》。
阮葵生、丁晏、吳玉搢、冒廣生都認為《天啟淮安府志》中著錄的「吳承恩《西遊記》」就是章回小說《西遊記》,即所謂的「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但是,《天啟淮安府志》提到的《西遊記》不一定是章回小說《西遊記》,也有可能是《西遊記》散文一篇。
不過,在國學大師胡適和魯迅支持吳玉搢觀點後,民初文人也認定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在當時沒有更好人選之下,吳承恩成為書商出版西遊記的作者。後來《西遊記》電視劇與電影都展示西遊記是吳承恩原著,所以大眾普遍認為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
一九八零年以後,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西遊記》作者身份表示質疑。日本學者太田辰夫、磯部彰,中國學者章培恆也先後撰文反對吳承恩的著作權。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或同時代之文人從未提及吳承恩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讓人懷疑這個《西遊記》說不定只是本旅遊書。
回顧西遊記故事起源,故事原型是以唐朝三藏法師前往印度取經改編,在唐朝後期和五代時期的許多記載中已經出現三藏法師西行取經的故事。現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經壁畫,大約作於西夏初年,已經出現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經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和「深沙神」。
宋元南戲有《陳光蕊江流和尚》,吳昌齡作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已經有師徒四眾,元朝楊景賢作雜劇《西遊記》;元末明初的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和《西遊記》描寫了孫悟空的來歷。明初朝鮮的漢語教材《朴通事諺解》提到《西遊記平話》,其中概括複述「車遲國鬥法」一段,和《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十分相似;明代《永樂大典》提到「夢斬涇河龍」,和《西遊記》第十回基本相同。
所以,《西遊記》章回小說出現前,西遊記的故事在唐朝末年開始流傳,宋朝已有西遊記的話本及唐僧師徒四眾的基本編劇架構,而元朝戲劇則繼續替孫悟空來歷寫出前傳及番外篇,而《西遊記》章回小說確實是在明朝完成。
我們最終閱讀的《西遊記》章回小說可說是集大成之作,這是從唐末到明朝期間各種孫悟空故事的彙整大集合。《西遊記》章回小說最成功的故事結構編排,就是把原本第二男主角的孫悟空提升為第一男主角,而原本第一男主角唐三藏降為第二男主角,並將《西遊記》的神怪戲劇效果發揮至最大化,也是西遊記劇情極為精巧的創意編排。
回到萬曆二十年刊刻的《西遊記》世德堂本,這個版本記載陳元之撰寫的《西遊記》序文,因此,有人推敲世本序者陳元之就是小說作者,或提出校者華陽洞天主人是小說作者。也有學者指出華陽洞天主人就是明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陳元之在《西遊記》世德堂本序文提到:「若必以莊雅之言求之, 則幾乎遺《西遊》一書。不知何人所為, 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國, 或曰出八公之徒, 或曰出王自製。」
陳元之是指若讀者選擇文字優雅書籍,很可能錯過《西遊記》這本好書,但不知此書作者是誰,有可能出自王府,或是王府幕僚代筆創作,或是王爺親自撰寫作品。陳元之的說法真假難辨,或許是書商出版神怪小說的宣傳花招。
按照陳元之的序文又拼湊出另一個可能性:吳承恩其實是在王府上班的幕僚,他有個宰相好友李春芳,由於《西遊記》是一本披著神怪外衣的諷刺小說,李春芳不能夠使用真名撰寫出版,只能委託他的民間友人吳承恩代筆。
《西遊記》其實是集體創作的小說,除吳承恩之外,也有其他文人共同參與。基於上述代筆及集體創作等複雜著作權因素,沒人承認自己是《西遊記》作者,所以當《西遊記》在明朝萬曆年間出版時,作者就改名不詳,不知這種臆測您可敢信。
明代四大奇書作者謎題:四大奇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作者身分考據 - 全文語音朗讀
本視頻由 [宋冶神話歷史演義] 提供